“铁路修到了凉山下”
“彝家的心里乐开了花”
“炸开了高山架起了桥”
“一条铁路通到了我们家”
“啊 炸开了高山架起了桥”
“一条铁路通到了我们家”
“修路的大哥卡沙沙”
——《卡沙沙》(彝语:感谢)
一首1963年由中铁二局文工团田逢俊、余远云在沙马拉达隧道修建过程中创作的歌曲《卡沙沙》,勾起前辈筑路人修建成昆铁路时的种种回忆... ...
伴着彝族村民们熙熙攘攘的交谈声,2019年7月12日的早晨7点40分,5633次列车像往常一样准时从四川普雄开往攀枝花。原中铁二局工会主席耿立川坐在人群当中,不时的与老乡们攀谈,今天他要开始一项幸福而又伟大的任务——为一位彝族老乡寻找当年那位最亲的陌生人。
来到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的两河口镇,耿立川按照中铁二局派当地的扶贫干部廖坤代写的求助信顺利的找到了求助人田润久。
“爸爸让我喊他何叔叔”,当问起田润久当年这位因修建成昆铁路沙马拉达隧道而结识的中铁二局工人同志时他这样答道,这是他唯一能回忆起的称呼。这位“何叔叔”不仅是田润久一家人的好朋友更是在危难关头对他们伸出援助之手的恩人。要知道当时铁路线上工人的工资并不高,但是一听说彝族老乡家里有困难,这位让田润久至今念念不忘的“何叔叔”便慷慨解囊,为他们寄去了辛苦攒下的40元钱救急。这“40元钱”不仅是救助田润久爷爷的医药费,更是中铁二局全体干部、工人同志的一颗心,而这颗心换来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寻找这位最亲的陌生人的决心与恒心。“我们这代找不上,就一代找一代,总能找上的”,田润久轻描淡写的告诉耿立川,殊不知这是下了多大的决心才能做出的决定。
就这样,70岁的耿立川带着彝族老乡50多年前思念和嘱托,查遍了档案室的资料,但无奈仅确定修建沙马拉达隧道的中铁二局七处和十二处范围内的工人就有约一万多人,至于再详细到哪个工班、哪位工人,真的就像大海捞针一样,无从下手。
但眼前的困难并没有难倒耿主席,作为第一代参与修建成昆铁路的老职工,他秉承了中铁二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做开路先锋”的不屈不挠、不畏艰辛的精神,决定继续缩小范围,先去拜访当年熟识这段历史的原中铁二局党委书记方文慈。方书记回忆,“成昆铁路1970年7月1日建成通车以后,很多当时参建的工人兄弟都回到了各自家乡,由于当时是全国支援,后来他们的去向也就不得而知了”。
寻访继续。接连拜访了几位熟知当时历史的工人后,耿立川终于从中铁二局原九处的风钻工罗志辉口中得知了这位“何叔叔”的真名——何国松,但已经离世。
得知“何叔叔”确切的消息,田润久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经常坐在铁路边看着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仿佛看见“何叔叔”从车窗探出头来朝自己挥手问好。
何国松永远离开了我们,还有他那千千万万的战友们——有的也许还在世,kb体育官方网站(中国)有限公司或许也离开了。纵然姓名渐渐隐去,难以找寻,但他们与乡亲们的友情、亲情留存了下来,凝聚了他们汗水、心血的成昆铁路留了下来,斯人虽去,业绩永存,无憾无悔!
寻访,为了什么?
是为了补上历史的残缺,是为了感叹那时的艰辛,还是为了缅怀先辈的牺牲和辉煌?
这些自然应当,但似乎还不够!
今天,脚下的道路不断延伸,我们的事业还在继续,伟大的梦想依然在前方召唤!
我们寻访的应该是一种文化的依归,一种精神的滋养。
寻访中,我们找到了,那就是二局人的“开路先锋”文化,和老成昆人“雄文四卷,风枪一杆,天下何处是难关”的大无畏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二局人,我们会一直传承并发扬这种文化和精神,不惧艰难、不畏险阻,勇于跨越、追求卓越,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铸造一个又一个精品工程,为祖国建设奉献自己青春,幸福的奋斗下去!
纪念碑前,黄菊花凌风摇曳,“最亲的陌生人”,你们可以安息!